总胆红素偏高怎么办,胆红素三项高多少不用治( 四 )


可见, 中医学所描述的“阴黄”与“阳黄”分类, 从病机、临床表现到治疗等均非常详细 。 此处从黄疸发生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还是以直接胆红素高为主, 以及造成黄疸的原因, 与“阴黄”和“阳黄”作一联系, 以助进一步研究 。 但必须指出, “阴黄”与“阳黄”是病变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, 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。

黄疸是怎么回事,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黄疸?
临床上把皮肤、巩膜和小便黄染称为“黄疸”, 这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(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)含量增多引起的 。 因为胆红素的颜色是黄的, 所以会出现黄疸 。 那么, 什么情况下血中胆红素会增多呢?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下胆红素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过程: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, 它们衰老死亡后, 其所含的血红蛋白就会变成间接胆红素;间接胆红素被肝脏摄取, 加工后就变成直接胆红素;直接胆红素由肝脏经胆管做为胆汁的重要组成部分排至胆囊, 进食时再由胆囊排至小肠, 帮助食物消化吸收;进入大肠后形成尿胆原、尿胆素而排出体外 。 尿胆素呈黄色, 因此大便亦发黄 。 大肠中的部分尿胆原可被吸收到血液中(称为肠-肝循环), 由尿中排出 。 故在正常下, 尿中也有尿胆原、尿胆素 。 因此 ①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, 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就会增加, 从而引起“溶血性黄疸” 。 ②如果肝脏有病, 不能摄取、加工间接胆红素,则间接胆红素也会增加;且肝脏有病时, 在肝内已经形成的直接胆红素不能排至胆道, 则会逆流到血液中, 使血液中的直接胆红素增多, 发生“肝细胞性黄疸” 。 ③如果胆道有梗阻, 直接胆红素排不到肠道中, 血中的直接胆红素也会增加, 引起“阻塞性黄疸” 。
临床上遇到一个黄疸病人, 首先要弄清病人是否有黄疸, 再判断黄疸的程度如何, 进一步明确黄疸的性质, 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检测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 。 当胆红素含量超过正常值时, 表明有黄疸存在, 血中胆红素含量越高, 就表明黄疸越重 。

黄疸有哪几种类型, 各有何特点?
根据发病机理, 黄疸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。
(1)溶血性黄疸:由于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破坏, 释放的胆红素大大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而出现黄疸 。 血清中胆红素的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。 如新生儿黄疸、恶性疟疾或因输血不当引起的黄疸, 都属于这一类 。 后者可有寒战、发热、头痛、肌肉酸痛、恶心呕吐等症状, 尿呈酱油色, 有血红蛋白尿, 但尿中无胆红素 。
(2)肝细胞性黄疸: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, 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, 结果造成间接胆红素在血中堆积;同时由于胆汁排泄受阻, 致使血流中直接胆红素也增加 。 由于血中间接、直接胆红素均增加, 尿中胆红素、尿胆原也都增加 。 肝炎、肝硬化引起的黄疸属于这类 。
(3)阻塞性黄疸:胆汁排泄发生梗阻(可因肝内或肝外病变所致, 常见为胆道梗阻), 胆中的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而出现黄疸 。 在临床上可检测到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加, 尿中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却减少或消失 。 由于胆红素等胆类物质在体内潴留, 可引起皮肤瘙痒与心动过缓 。 胆石症、肿瘤等压迫胆道导致的黄疸属于这类 。

为什么肝炎患者出现黄疸时皮肤、巩膜和小便发黄而唾液却不发黄呢?
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超过34.2μmol/L(2mg/100ml), 就可使皮肤、粘膜出现黄疸 。 临床上黄疸首先出现于眼结膜及巩膜, 其次是口腔的硬软腭和粘膜 。 胆红素是一种黄染的色素, 需要和蛋白质结合才能较持久地使体液、组织和脏器染黄 。 由于胆红素和含弹性硬蛋白的组织结合最紧密, 因此巩膜、血管、韧带、睑板和皮肤等一旦被染黄, 消退较缓慢 。 而唾液、脑脊液由于含蛋白量极少, 胆红素与蛋白结合的量也极少, 所以黄疸病人的唾液和脑脊液能够保持原有的颜色而不被染黄 。 小便发黄是由于部分胆红素要经过肾脏排泄而随小便排出的结果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