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,血常规24项详细解释( 二 )


扩展资料
注意事项:检查前:
(1) 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、高蛋白食物 , 避免大量饮酒 。 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。
(2) 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 , 应开始禁食12小时 , 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。
(3) 抽血时应放松心情 , 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 , 增加采血的困难 。
检查后:
【血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,血常规24项详细解释】(1) 抽血后 , 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-5分钟 , 进行止血 。 注意:不要揉 , 以免造成皮下血肿 。
(2) 按压时间应充分 。 各人的凝血时间有差异 , 有的人需要稍长的时间方可凝血 。
(3) 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:头晕、眼花、乏力等应立即平卧、饮少量糖水 。
(4) 若局部出现淤血 , 24小时后用温热毛巾湿敷 , 可促进吸收 。
参考资料   

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什么? 血常规其实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“血象” , 它包括的内容很多:白细胞计数(WBC)、白细胞分类计数(DLC , 包括嗜中性/嗜酸性/嗜碱性粒细胞、淋巴/单核细胞的比例与绝对计数)、红细胞计数(RBC)、血红蛋白计数(Hb/HGB)、血细胞比容(HCT/PCV)、血小板计数(PLT/PC);
除此之外还有红细胞的一些参数:红细胞平均体积(MCV)、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(MCH)、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(MCHC)、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(RDW) , 以及血小板的一些参数 。 另外 , 在血细胞分析仪上你还可以看到红细胞/白细胞的直方图和白细胞的散点图等 , 也是血象的一部分 。
如果必要的话 , 需要推片制作血涂片并进行染色观察 , 观察的内容有:粒/淋巴/单核细胞系统的数量与形态、其他有核细胞(有无有核红细胞/浆细胞/巨核细胞/淋巴瘤细胞/吞噬细胞等)、无核细胞(红细胞、血小板)的数量与形态、有无异常细胞和寄生虫、各系统各阶段细胞的百分比等 。 这也是血象的一部分(实际上 , 血涂片染色油镜计数 , 至今仍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) 。

血常规化验一般包括哪些项目 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(RBC)、血红蛋白(Hb)、白细胞(WBC)、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(PLT)等 , 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 , 即红细胞系统、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。
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 , 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 , 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、红细胞计数、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 , 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 。
此外 , 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、用药或停药、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、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。

血常规检查内容都有什么? 在血常规的检查上有很多的项目 , 但主要看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、血红蛋白数据等 , 但其他数据也可以给医生提供参考 , 利于诊断 , 一般情况下 , 只要血常规上的数值在正常范围内 , 都不会有什么严重的疾病 , 不过还需要结合临床 , 才能进行准确诊断 。
体检中血常规检查有22项目 , 都有哪些内容? 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 , 如指尖、耳垂部位的血 。 以前由于靠人工检查分类 , 效率低 , 工作量大 , 又将血液常规的检查分为甲规或乙规进行 , 但随着检验现代化、自动化的发展 , 现在的检验基本是由机器检测 。 血常规的检查项目可达十几项之多 , 如表15-1(血常规检验单): 红细胞(RBC)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性:4.0--5.5 X 10的12次方/ L(400万—550万/mm的3次方); 女性:3.5—5.0 X 10的12次方/ L(350万—500万/mm的3次方);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 1.提示先天性心脏病 , 肺心病 , 肺气肿 , 高原地区适应不全等病; 2.腹泻、大汗虚脱等引起机体脱水 , 血液浓缩的病变; 3.某些恶性肿瘤 , 如小脑成血管瘤 , 肾癌 , 肝细胞癌 , 雄激素分泌细胞肿瘤等 。 红细胞减少 1.不同原因引起的贫血; 2.血液稀释所致的红细胞相对减少 , 如输液不当 , 喝低渗性溶液过多等 。 说明 验血时正输用大量液体应加予考虑此影响 。 血红蛋白(HB) 正常参考值 1.男性:120~160g/L(12-16g/dl); 2.女性:110—150g/L(11-15g/dl); 3.新生儿:170—200g/L(17~20g/dl) 。 临床意义 与红细胞计数类似 , 但血红蛋白测定更加精确 。 贫血时 , 两者均下降 , 但下降程度并不完全平行 。 一般而言 , 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比红细胞减少明显 , 而恶性贫血则红细胞比血红蛋白减少更多 。 根据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 , 可将贫血分为四级: 轻度(男性血红蛋白<120g/L , 女性血红蛋白< 110g/L); 中度(血红蛋白<90g/L); 重度(血红蛋白<60g/L); 极重度(血红蛋白<30g/L) 。 说明 验血时正输用大量液体应加予考虑此影响 。 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参考值 1.红细胞压积:男性:42%--49%;女性:37%--48%; 2.红细胞平均直径(MCD):7.33土0.29μm; 3.红细胞平均体积(MCV):80~94fl (80—94μm的3次方); 4.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(MCH):26—32pg; 5.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(MCHC):310—350g/L; 6.细胞生存时间:110—130天; 7.红细胞半生存时间:26—34天; 8.循环红细胞量:29.1--30.3ml/kg体重; 9.网织红细胞数:0.5%~1.5% , 24--84X 10的9次方/L (2.4万—8.4万/mm的3次方) 。 临床意义 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对贫血、各种血液病以及某些严重性疾病较具意义 。 如巨幼细胞性贫血、缺铁性贫血、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、异常血红蛋白病、地中海贫血、严重肝病、弥漫性毛细血管溶血(DIC)、尿毒症、心源性溶血性贫血等 。 说明 验血时正输用大量液体应加予考虑此影响 。 白细胞(WBC)总数 正常参考值 1.成人:4--10X10的9次方/L(4000—10000/mm的3次方); 2.儿童:5.0—12X10的9次方/L(5000—12000/mm的3次方); 3.新生儿:15—20X10的9次方/L(15000—20000/mm的3次方) 。 临床意义 一般见于对感染性疾病、免疫性疾病、放射性疾病、血液病、过敏性疾病等的检测 。 具体见白细胞分类计数 。 说明 白细胞除了参考其总数变化外 , 较为重要的是分析其分类的变化 , 详见下述 。 这里需特别说明的是中性粒白细胞的核象变化问题 , 因为就临床常见的情况而言 , 对核象变化的分析具有很实际的意义 。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 , 主要包括核左移和核右移 。 白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>0.08—0.25并可出现晚幼粒、中幼粒、早幼粒细胞称为核左移 , 严重者表现为类白血病反应 。 白细胞总数增高伴核左移表示患者感染严重 , 机体反应强烈 。 白细胞总数不高但核左移显著 , 常表示感染极重 , 可能处于感染性休克状态 。 老年人感染时 , 白细胞虽低(或白细胞总数虽不高) , 但有核左移 , 与骨髓释放功能障碍及白细胞边缘池分布状态有关 。 白细胞核右移 核分叶在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 , 大于5%时称为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减少 , 是造血功能衰竭的表现 。 常见于恶性贫血、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后 。 白细胞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分布不均匀、黑蓝色粗大颗粒 , 可能因为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颗粒发生变性 。 毒性颗粒如鉴别有困难时 , 可用美兰染色法 , 正常颗粒不被染色(或呈针尖样颗粒) , 中毒颗粒呈深蓝色粗大颗粒 。 白细胞分类计数(DC) 正常参考值 1.中性粒细胞:50%-70%(0.50—0.70);杆状核:1%—5%(0.01—0.05);分叶核:50%—70%(0.50~0.70); 2.嗜酸粒细胞:0.5%—3%(0.005--0.03); 3.嗜碱粒细胞:0%—0.75%(0--0.0075); 4.淋巴细胞:20%--40%(0.40--0.60); 5.单核细胞:1%--8%(0.01--0.08); 6.嗜酸粒细胞计数:0.05—0.25 X 10的9次方/L(50—250/mm的3次方) 。

推荐阅读